《置身事内》读书记录(后半段)

理解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宏微观角色

Posted by UUQ on 2024-08-0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7 Minutes
Words 2.1k In Total
Viewed Times

摘录(宏观部分)

政府引导基金

引导基金的体制性困难

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 vs 风险投资可能亏钱

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 vs 资本无边界: 本质上引导基金还是招商引资的工具;部分地区 明股实债的隐性负债

资本市场:18年资管新规后社会资本急剧萎缩,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倒闭 ,引导基金也受到很大影响。

激励机制 :引导基金属于体制内,没有市场化的薪酬,难以吸引专业人才;而私募基金行业收入高,为了和私募GP沟通也需要专业人才,因此亟需调整薪酬结构留住人才。

扩展阅读

这里记录书中一些ref和推荐阅读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北京大学路风:关于行业发展的介绍《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京东方

吴军:《浪潮之巅》,新工业革命、IT、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投资

更宏观:

哈佛商学院麦克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棉花帝国》

《亚洲大趋势》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理解中国经济:以银行业主导的、出口和投资为主要的发展路径,间接融资占比较高,风险更多由银行、政府承担。

影子银行:表外业务,不走资产负债表,类似卖理财产品筹钱,然后给信托公司,再让信托借给房企,绕过了贷款量。

增发货币的三种方法:

  1. 增发货币->降低利率
  2. 量化宽松QE:增发货币->央行买入各类资产,货币进入经济,托住资产价格,但是拉大贫富差距,受益者是资产拥有者。
  3. MMT理论下的赤字货币化。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印钱买,用没有利率的货币代替有利率的债务。

推荐阅读

第六章

《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2015,从微观数据解答宏观问题

《债务和魔鬼:货币、信贷和全球金融体系重建》2016、《金融炼金术的中介:货币、银行与全球经济的未来》2016(英国央行前行长)

中国: China: the Bubble that Never Pops 2020

银行: 《银行的秘密:现代金融生存启示录》 2011, 《史上最伟大的交易》2018

我国银行:《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和脆弱的金融基础》2013,《与中国打交道:亲历一个新经济大国的崛起》2016(高盛前总裁、美国前财政部长),潘功胜《大行蝶变: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复兴之路》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这章主要分析了中国高速发展背后的结构失衡问题,以及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外溢影响。核心观点是:中国的GDP中,投资和出口占比过高,而消费占比过低(尤其是居民消费更甚)。

制造业有学习效应和集聚效应,国家的发展从制造业开始比较合理。然而一定时间后机器和技术取代了人力,制造业必须要向服务业转型,服务业比较依赖规模,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认为要继续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另外出口实际上对应着一部分消费是外国的消费者,本国居民消费更少了,而过高的投资和低消费占比决定了产能客观上更容易过剩,不得不出口消化。

这种畸形结构赶上了08年金融危机,出口急转直下不得不“四万亿”,然后是欧债危机,没有机会转型。

应该怎么办?减少投资的占比、增加居民消费。但是低消费有两方面原因,我国特有的高储蓄率和居民收入份额低。所以应该调节收入分配制度,重视再分配调节职能,另外也要增加公共财政开支,主要是增加民生支出,减少政府投资,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让城市以人为本,居民安居乐业,才能降低储蓄、扩大消费。

推荐阅读

Crashed: How a Decade of Financial Crises Changed the World,2018

第八章 总结

依托市场经济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经济, 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发现问题,,觉察到各种各样的 “扭曲” 和”错配“。但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決方案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要摸清产生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还要深入了解各种可行方案的得失。现实世界中往往既没有皆大欢喜的改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扭曲,得失利弊,各个不同。以假想的完善市场经济为思考和判断基准,不过是无数可能的基准之一,换一套”假想“ 和”标准“,思路可能完全不同。正如在本书开篇引用的哈佛大学经济史家格申克龙的话:”一套严格概念框架无疑有助于厘清问题,但也经常让人错把问题当成答案,社会科学总渴望发现一套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和规律,但这种心态需要成熟起来。不要低估经济现实的复杂性,也不要高估科学工具的质量。“

关于三线建设的有趣观点:三线建设让各个地区工业基础差距缩小,有利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地方竞争,否则资源会迅速向绝对优势的地区聚集,劣势地区很难发展起来。另外,还有培训农民为工人这一优点,这才算是真正利用了人口红利。

感想

简短地写一些,因为每次我读到好书往往都是写一大堆然后删掉,反而是觉得一般的书会激情开麦有理有据地喷一喷。

置身事内,这个标题起的很好,读完回过来看一看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书名,更对应了从始至终的“实事求是”精神,也就是对走符合本国国情道路、中国特色道路的认识。

这本书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现象两部分介绍了政府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非常通俗,至少对于我来讲,信息量比较大,在能够读懂的范围内;但是每个点要是细究,则可能又是一本书。

至于书里的内容,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只能说尽量理解,评论什么的就算了,毕竟也是最近才真正开始看中国经济相关的书籍,这本更是第一本,很多历史事实和现象我也第一次听闻,更别提对这些事情的解读了,所以没有什么反向观点在阅读的时候从脑海中冒出来,也是正常的。

自从读这本书以后,我有时候就会想,如果我现在要带领一个落后国家发展经济,应该怎么走呢?不同阶段之间的过渡和改革,又该在何时起止?以及,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中国经济,到底面临了什么,在这轮全球性衰退周期中,我们的衰退真的是那些人唱衰的“失败改革”和“封闭”吗?

每次唱衰改革,唱衰经济的,很多是对某月某季度或某年的某个数据不好,然后直接到经济不行了,其中的逻辑,影响因素,从未听说。如果像这本书一样,让我知道我们看到了问题,也在不断地改革,那我大概也能敬他几分。毕竟改革不意味着问题被解决,有时候可能确实带来了其他问题,或者干脆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顺带一提,就在昨天(7.31)我读完了《罪与罚》,今天看完了《置身事内》,最近挺充实哈。


如果您喜欢此博客或发现它对您有用,则欢迎对此发表评论。 也欢迎您共享此博客,以便更多人可以参与。 如果博客中使用的图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作者联系以将其删除。 谢谢 !